上证夜读|卢雪:刀锋上的艺术传承

卢雪
艺术家,中国镂绘派创始人,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,中国艺术剪纸协会会长,政协第十届、第十一届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。
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。曾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、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、丹麦“国旗骑士勋章”。
大型艺术剪纸作品《九龙壁》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并展放在山东厅;《安徒生童话》系列作品被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收藏;《鹰》被美国前总统布什收藏;《安徒生与五大洲孩子》被丹麦首相安纳斯•弗格•拉斯穆森收藏;《月光女神》被世界音乐天后莎拉•布莱曼收藏;《孔子像》及《孔子圣迹图》等被北京首都博物馆(孔庙)收藏;《D’Alima》被意大利前总理D’Alima收藏;瓷雕《万丈光芒》和《破与生》被联合国收藏。
从6岁学习剪纸至今,我已与刀和笔相伴近50年。50年来,我痴迷于指尖上的艺术。在我看来,从艺术剪纸到镂绘艺术,不仅是美丽的图案,还能够讲述故事、治愈心灵、给人力量。
今年,我潜心数十年的《山海经》系列镂绘作品即将迎来首展。回首过去,我感谢艺术,让我的人生更精彩,也让中华文化能够更美好地传承。

创作作品
缘起·童年的大公鸡
小时候,大人们常常说我是一个“心灵手巧”的小女孩。
我想这是我继承了的母亲的基因吧。那个年代,每一个母亲都必须为家人们缝缝补补。儿时的我,无论是衣服、鞋子和袜子,都是巧手的母亲亲手缝制。经常会看到她的一些别出心裁的创新、创意的裁制,她有时也绘画和绣花。年幼的我常常看到她画花样、剪花样、贴到绣片上绣花……,母亲的手艺在十里八乡小有名声。
剪纸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。2006年,经国务院批准,剪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我的剪纸之路,源于童年院子里的一只大公鸡。那时我不到6岁,看着院子里的大公鸡,不知不觉就画下了它,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,拿起小剪刀,把它剪了下来。妈妈回来,看到我放到桌子上的作品,摸着我的头笑着说:“剪得不错!”
母亲的认可,让我有了追逐的勇气。从那时起,我就痴迷于剪纸这门“手艺”。在儿时的我看来,把一张纸折叠几下,然后通过简单几剪,打开就是美丽的花、漂亮的人,这种精妙的布局简直是“魔法”,也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“事半功倍”。
六、七岁的时候,我就能够剪出很多漂亮的作品。我剪出的很多东西,会被邻居、亲戚争相拿走欣赏。
我喜欢中国的国画和篆刻,也喜欢西方的油画和雕塑。十多岁时,在母亲的鼓励下,我开始到各地去拜师学艺,用各种技法探索这门传统艺术的创新表达。

工作中
探索·融合传统文化
17岁时,我在家乡举办了首次个人剪纸作品展。虽然收获了大量赞誉,但是我的困惑也随之而来。
“所见成所剪”,是彼时我的创作方式。春花夏雨、秋叶冬雪,四时景色在我的刀锋中逐步展现,惟妙惟肖、美丽绝伦。但是我总觉得,这些还不够。
多年来,剪纸很多时候都是以窗花的形式出现,这给了大家一个固有的观念,以为剪纸就是剪窗花。其实,剪纸还可以与文化相融合,让技术变成真正的艺术。
我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、大好河山里吸取养分。中国古典名著中一个个人物在我的脑海中逐步成型,我想,我要通过我的艺术,让他们站立到世人眼中。
我是山东人,对孔子的敬仰根植在我的血脉中。于是我从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入手,把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用艺术剪纸的形式进行呈现。我创作的《孔子》和《孔子圣迹图》等作品被首都博物馆收藏。

《孔子》
我在黄河沿线和泰山进行采风,创作了一系列以山水为主题的镂绘艺术作品,用大量艺术镂绘派别作品表达祖国的历史之美、山河之美、社会之美。
十多岁时,我偶然得到了一本《山海经》的书,从此开始对《山海经》如同着魔一般。这本书简直像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”,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故事和人,怎么会有这么奇妙的人文地理、奇珍异兽?
《山海经》魂牵梦绕在我心中四十多年,历经多年的学习和研究,近年来我精心进行了《山海经》系列作品的创作。我查阅了从古装本到现代装订版的许多书籍,并参考了大量有关《山海经》的作品。
《山海经》总共十八卷,我梳理后,分为六大板块进行创作。
第一大板块是创世纪篇,包括《盘古开天》《女娲造人》《女娲补天》《后羿射日》《精卫填海》《夸父逐日》《嫦娥奔月》《大禹治水》等传统神话故事,这些故事是我们民族及精神的由来。第二大板块是神兽篇,盘点了《山海经》中的神、仙、灵、鬼、怪,包括吉祥的、凶恶的、善良的、萌趣的等。第三大板块是山海篇,涵盖了《山海经》中的501座大山,以及发源自大山的河流。第四大板块为植物篇,《山海经》中的植物也包含了如今许多中草药的药理。第五大板块是方国篇,包括《大人国》《小人国》《女人国》《男人国》《丈夫国》《君子国》《羽民国》等众多奇妙国度。第六大板块是山系篇,把《山海经》中的地理位置、山脉走向等一一呈现。

《山海经》神兽之酸与
在创作《山海经》系列的时候,我也有过创作瓶颈。《山海经》内容丰富,每座山、每条河都有其独特之处。我做到第三四百座山的时候,已经觉得有些困难了,就需要更细地去挖掘其特点。
典籍中只是说,它多金、多玉、多矿石,或者只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山的故事。那么这样的故事中的山究竟是怎样的?是高耸还是矮小?是雄伟还是秀丽?这些都需要阅历和想象力,来绘制呈现出我心目中的上古山河。

《山海经》之日月山
《山海经》是属于中国人的神话,也是中国神话体系的根源,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。我期待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作品,更直观地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、海阔天空。
拓展·中西技艺融合
剪纸,是一门技艺,而技艺则需要创新性地发展和转化。
为了表现孔子和孔子的学说,我深入实地,走进孔府、孔庙,找来有关孔子的石刻、木刻和彩绘,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运用“阴阳技法”进行艺术创作。
传统剪纸,分为阴剪和阳剪。阴剪是指剪掉结构轮廓线,留下大部分块面,能够体现作品的厚重感;而阳剪是指剪掉大的块面,留住结构轮廓线,看上去则更加灵动、空灵。我在制作作品《孔子》时,创新性地使用了“阴阳技法”。脸用阴剪,让孔子的面部呈现山峰的厚重感,看上去充满力量;手用阳剪,因为手的动作更灵动,更有指明道理之感。
仅仅是“剪”,在我看来还不够丰富,尤其是在进行宏大题材创作的时候,有点过于单薄。
以奥运会等大型活动为例,在制作作品时需要更多的设计感、需要找到艺术与体育相碰撞出的力量感,这个时候就形成了艺术剪纸——用艺术的造型、剪纸的形式进行艺术呈现。
《山海经》系列作品一共1347幅,我认为必须使用多种色彩和构图进行渲染,让艺术的层次感更加丰富,将其更加立体、鲜活地进行呈现。于是我将艺术剪纸与中国工笔写意、西方油画相结合,开创了镂绘艺术这一流派。

《山海经》之君子国
镂绘艺术是一个文化符号,是一种艺术形式。所谓“镂”是镂刻、镂雕、镂空(剪、刻、燃);“绘”是主题设计、主题构图、绘画、绘制、绘色。先绘画绘制后再镂刻、镂雕、镂空,再绘制、绘色并合二为一,称之为镂绘艺术。
镂艺有处恰是无,绘制无处恰是有。前期要“绘”,首先用中国画的工笔写意去绘画;中期要“镂”,用剪、雕、刻、剔、燃;后期继续“绘”,要将作品进行着色。着色时也要考虑到单色和多色相结合,吸收西方油画的色彩带来的温暖和温度,以及中国画泼墨带来的灵动与写意。
镂绘艺术将绘画融合进传统的剪纸与雕刻,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技艺相融合,让作品更加鲜活、靓丽和通透。
艺术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,其表现形式都是相通的。因此,我也进行了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探索,逐渐把艺术延伸到了城市景观设计、工艺品设计、服装设计、动画设计和特色教育之中。目前我已有多个雕塑作品摆放在城市、星级酒店、大中小学校和美丽乡村中。美,应该随处可见;艺术,要应用于实践。

城市雕塑:灵魂的香味
传承·展示文化自信
除了《山海经》,我们的祖先还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文明。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此丰富、丰厚、有能量,所以,要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海,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。
从23岁起,我就参加了一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。多年来,我到访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中国文化艺术的推广,也在国内外进行过多次个人艺术作品展,作品被世界40多个国家的艺术馆、美术馆、博物馆以及多位国际名人所收藏。

联合国收藏作品:光芒万丈
很多国外名人、名家都对我的作品赞不绝口,也对我作品中展示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生向往。外国人在我的展览上看到名著系列时,经常问“这个人物是谁”“她有怎样的故事”?我想,我们作为艺术家,有责任也有义务告诉更多人中国文化中的故事,他们越是不了解,越是有必要让他们知道。
将中西方文化融合,我创作了《安徒生童话》系列作品。112幅作品被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收藏,我也同时获得了丹麦女王颁发的“丹麦国旗骑士勋章”。当我访问丹麦哥本哈根时,市政大厅内外为我们一行升起中国国旗,民族自豪感、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。我想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给我的这种荣誉,它属于中国。

丹麦骑士勋章颁授现场
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。我期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多元、多途径、更加立体地走出国门,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华夏文明的厚重与强大。
近年来,我也将艺术带入了校园,编写的美育教材、教程,陆续走进了全国的一些大、中、小学课堂。对于幼儿、学生而言,艺术剪纸是一门有趣的学科。我们在做课程设计时,力求更加立体、可应用。比如我们会教学生剪一朵美丽的花、一枚漂亮的耳坠、璀璨的灯饰等。

校园讲课
把传统的文化通过剪纸手法具象、灵活地呈现,孩子们就有了兴趣,寓教于乐地汲取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养分。而如同童年的我一样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只有更多的青少年对手工有兴趣,这一门传统技艺才能够有效传承,古老的剪纸艺术之花能够开遍世界各个角落!


责编:蒋烨欢 校对:冯雯君 图编:周 洋
审读:朱建华 监制:浦泓毅 签发:林艳兴
-
中国非遗与国宝“合璧”,卢雪镂绘版《富春山居图》全卷亮相进博会
山东非遗与国宝“结合”,镂绘版《富春山居图》全卷亮相进博会
2024-11-07
-
上证夜读|卢雪:刀锋上的艺术传承
2024-02-11
-
《美美与共》第七期预告稿-丹麦
2024-01-26
-
《山海经》之神奇植物篇:做情感大拿-中华网
卢雪《山海经》艺术作品之神奇的植物篇来了。《山海经》是与《易经》《黄帝内经》并称为”上古三大奇书”的古代经典,记载了大量古时华夏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知识。《山海经》历史上曾被视为圣贤经典、地理物产、历史或者小说之书,也被奉为神话学经典。
2022-12-19
-
镂艺有处恰是无,绘制无处恰是有 卢雪《山海经》之《女娲补天》
"转自中华网"卢雪《山海经》一直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色彩的独特魅力。她善于用单纯、强烈、明丽的色彩来表达事物,有时模糊无边有时清晰可见,不太浓又不太淡,不远不近刚刚好,有荡气回肠亦有气吞万象的气象,还有着属于卢雪的《山海经》的风骨与贵气!
2022-12-14
-
镂山海精妙 绘神话经典——著名艺术家卢雪镂绘版《山海经》之《精卫填海》
卢雪《山海经》的创世神话,以大块的色、意象出神话之境,着黑色的墨临出山水人物之貌,以明暗对比变幻虚实,用大小远近的布局呈现画面拉满张力,用虚实、主次,或深浅或浓淡或紧或慢地引导进入经典神话的节奏里......卢雪《山海经》的创意镂绘艺术
2022-12-13
-
是谁为你撑起一片天?
是谁为你撑起一片天?是爸爸?是妈妈?是朋友?还是......
很久很久以前,天和地还没有分开,宇宙混沌一片。有个叫盘古的巨人,在这混沌之中,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。2022-12-11
-
著名艺术家卢雪:352个《山海经》神兽,它们都是我的爱恨情仇
在起草这篇文章之前,卢雪神秘一笑,告诉我:“我们的神兽又增加了,由原来的343个,现在已经有352个啦。”都
2022-12-09
-
镂山海古韵 绘艺术新经——著名艺术家卢雪与《山海经》
《山海经》这个名字,大家并不陌生,近来学界都在炒“《山海经》”,且《山海经》和元宇宙相结合,越来越热,随着《山海经》的呼声越来越高,山海神兽、怪植也逐渐被大众了解。现在很多书店都有《山海经》,出版社也是云盯《山海经》,包括但不局限于上海古籍出版社,清华大学出版社,浙江教育出版社等等。这些已经出版的《山海经》大体上都是文言加注释,无图。有些是文言加上注释,再加翻译,配图是一章节之后统一配图,部分是配小部分单图。有的《山海经》的图文不是搭配入文,会在重点章节提及的时候加入。关于《山海经》的章图很少能系统的看见,倒是有一些简单的类似水墨的古画作,也有现代线条的结构画样,有一些色彩比较鲜艳的画作,看起来趋于基础版。只要是没有看过卢雪《山海经》,你就永远不知道《山海经》还能做到如此精美绝伦,它超越平面,超越物理空间,更远超你的想象力。
2022-11-30